欢迎访问道家文化(香港)研究会!! |
你的位置: > 道家哲学 >
内容摘要:首先对《国语•郑语》中史伯关于“和实生物”那段话的全文作了比较全面、准确的解读;然后,对“和”字的本义以及《尚书•尧典》、《老子》、《易经》、《中庸》这些先秦经典文献中所用“和”字的内涵进行分析,来判断“和”字的本质是“生”还是“成”。接着,对“和实生物”与“和”文化二者的范畴、关联、区别进行探讨,最后认为“和”的本质是“成”,“大道和生学”不能成立,而“大道和成学”值得大力倡扬。
关键词:和实生物 “和”文化 “和”字本义 “和”的本质是“成” 和成学
钱耕森先生的“大道和生学”①,是根据史伯②“和实生物”的论断,所生发的创新学说。赞成钱先生学说的学者们大都就此阐发他们的美言,特别是朱贻庭先生发表于《江汉论坛》2016年11月号的《“和”的本质在于“生”——“大道和生学”之我见》③一文,全篇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皆在“和实生物”。故而,本文在论述“‘和’的本质是‘成’”的见解之前,必须将载于《国语•郑语》④中史伯的那段话的全文录出,进行全面分析,以利于我们对其思想实质,作出比较准确的解读:
公曰:“周其弊乎?”对曰:“殆于必弊者也。《泰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行亥极。故王者居九亥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王将弃是类也而与剸同。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国语•郑语》)
实,在先秦文献中指物品,如《易•归妹》:“女承筐无实,士刲(kui)羊无血。”又指果实,如《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有蕡(fen)其实。”果实,犹言种子。所以,史伯说“和实生物”。指的是“实”生物,而不是指的“和”生物;也就是说物生物,无物而仅仅靠“和”是生不出另一物的。若无物,用什么去“和”呢?“和实”是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割离了“实”,只谈“和”的作用,这是对“和实生物”的曲解。我想不明白,“简论”以及“‘和’的本质是‘生’”二文,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字呢?
史伯所说的“以他平他谓之和”,两个“他”,皆对应的是“实”。“和”的作用是使“他”与“他”之间的关系求得平衡、和谐以至于达到恰如其分、恰到最佳状态的程度,“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平,是“和”的做法、过程、状态,即平复、解决、调适,恰到好处。
“同则不继”、“若以同裨同,尽乃弃之矣”,这些都是以物理喻事理,针对的是周朝末世昏君周幽王,排斥与自己想法不同的忠言,不“务和同”,而只听与自己想法相同的谗言,“与剸(同专,专擅)同”,到头来必然是江山“不继”,基业“尽弃”!
史伯那段话着意讲的不是宇宙万物生成之理,而主要讲的是以不同求大同之理,这从后面的一段文字可以看出。史伯说:“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有方”、“多物”说的是广开财路、言路,照应的是前面“千品”、“亿事”一大段,说的是“和”发挥到了极致——“和之至也”。而最终的目的是“务和同也”。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侵犯您的隐私(版权) 请联系站长:QQ 307017789
道家文化(香港)研究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2019 邮箱:307017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