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道家文化(香港)研究会!! |
你的位置: > 道家哲学 >
“我见”作者,依据钱耕森教授的“转化和创新”、“概括和发展”,认为:“‘和’的本质是‘生’。‘大道和生学’的提出,将为进一步深入发掘和展示传统‘和’文化的哲学精义开辟新的思想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们前文已经说过,“和实生物”,仅仅是“和”文化的一个方面,也不是“和”文化的源头,如果说“和”的本质是“生”,那无疑是将“和”文化限定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无疑是给“和”文化戴上了一副枷锁,大大缩小了“和”文化所涵盖的范畴与应起的巨大作用。“物”是实体,可以说“生”;而“事”是人的言行与所涉对象之间的交接,则不能说“生”。 成事,不能说是“生事”。生事,是贬义词,是说本来无事,而硬生出“事”来,这是无事生非。尧“协和万邦”,是成就万邦咸宁的大业,能说“生”“万邦咸宁的大业”吗?
后世用得非常广泛的一句吉祥成语“家和万事兴”,若认定“和”的本质是“生”,将此吉祥语改为“家和万事生”,行不行?肯定不行!吉祥语变成不幸语、灾祸语了。但是,若认定“和”的本质是“成”,改为“家和万事成”,吉祥的意味全然犹在。
《老子》第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将“生”与“成”区分得十分清楚,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范畴,具有不同的性能、作用。“势”,就是“阴阳二气和合”之动能、动势、状态,实质就是“和”。它不仅能够成就宇宙万物之“生”,还能成就人世间万事之“成”。老子这里为我们提供了“和”的本质是“成”的理论根据与实际应用范例。“和”有成就万事万物的巨大动势与能量。“和”的本质特征是史伯所说的“以他平他谓之和”的“平”。“平”,就是进行调适、协和,使“他”与“他”达到和谐、平衡的能动力量、条件与过程。“和”在生物、成事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不能将“和”仅仅限定在“简论”及“我见”所设定的“生”的圈子里。
(七)“和”的本质是“成”
老子所说的“道生万物”,主要是对宇宙、万物已经生成的客观存在之回视与总结,同时,也主要体现着自然规律的自然而然的发展变化,也就是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所说的“万物在自然中生存”。“和”在“物”的生成过程中,也多是一种顺应自然的天性作为。但“和”对于人类社会的成就事业来说,其作用、价值、意义就更为广阔、重大了。“和”,完全是一种前瞻性的行进动势和动力,在人类社会来说,就是人如何充分发挥能动作用。“人在万物之间具有相当强的主体性和主动性。”⑧
中华民族5千多年来的“和”文化的起根发苗及其应用,主要在社会学范畴、领域,所涉及的主要是人事,而不是自然界的其他物类。
可是,钱耕森先生却一直坚持他的“和生”学说,2016年12月28日在《人民日报》发表《大家手笔:“和”是天下之大道》一文,强拉硬扯地将习主席2014年9月中旬访问印度时所说的“大道”作为他的“和生”学说的理论根据,我们不得不予以辨析。钱先生说:
……“和”之所以能成为“道”,就在于“和”像“道”一样能“生万物”。老子不仅明确提出“道生万物”的主张,而且深刻揭示了其内在机理,那就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道”所派生的阴阳二气经过互动、相互冲击,达到平衡状态时,就能生出万物。所以,“道生万物”其实就是“和生万物”,可简称为“和生”。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侵犯您的隐私(版权) 请联系站长:QQ 307017789
道家文化(香港)研究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2019 邮箱:307017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