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道家文化(香港)研究会!! |
你的位置: > 道家哲学 >
《中庸》的“中和”,既有自然科学的内涵,也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范畴十分宽广。而“和实生物”,只是物理学、生物学、生命学的内涵。“中和”与“和实生物”,二者都有中国“和”文化的内核与外延,但不能将二者完全等同。“中”、“实”虽然都是本体,皆为有内质的存在,然而,“中”可以包括“天”,可以作“宇宙学”的探讨。而“实”则不行,“实”仅对应的是实体的物象,是指人的眼睛能看得见的有形体之物。“我见”没有分清“中和”与“和实生物”之不同,却妄发如上所引的一大段议论,什么“儒学形态”呀,“转机”呀,“融合”呀,“充实并达成”呀,等等,都是一些“创见”,但全都经不起分析、推敲,真有一点儿胡拉被子乱扯毡的味道!
“和实生物”,本身就是一个十分科学的论断,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命学范畴之内,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不需要什么“转机”、“融合”、发展之类的新名堂。只要不阉割掉“实”字,单独去谈什么“和”之“生”,保持本义就行了。
社会科学研究,也是科学,讲究、追求的都是精确。真理和谬误的差别,在毫厘之间。没有深入、仔细的研究,没有精确的分析、表述,想当然的欲立新论,往往事与愿违。“经典著作”的经典之言,就在于它的精确性,永远经得起分析、追问,经得起时间、历史的的检验、考验。
先秦之后,“和”字的应用广泛,内涵也有变化发展,但其本质都没有离开“和”字的本义,以及我们前面所举的经典中“和”字的意蕴,这里不需一一罗举。
(六)“和实生物”与“和”文化
2014年2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时讲话说:“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
中华民族的“和”文化,涉及自然、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非常宽泛、丰富的内涵。而“和实生物”,仅仅是“和”文化的一个方面,一个组成部分。“和”字本义以及延展,使“和”在中华民族的文字著述与日常用语方面有十分广泛的运用,《汉语大词典》中关于“和”的词条,就有300多,却找不到“和生”的词条。习主席的“四观说”,对中国“和”文化的范畴、精神、思想,做了准确的理论概括与定位,也没有论及“和”与“生”的关系。
近年来,出现了“和”文化研究“热”,据2017年7月12日点击“中国‘和’文化论文”,“百度学术”统计,共有1754800篇之多。在这样的热潮之中,“我见”认为:“当人们几乎都一致认同‘和合’为中国传统‘和’文化标识之时,钱耕森教授经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学术积累,将早于孔子提出‘和而不同’前200多年西周末史伯的‘和实生物’与老子的‘道生万物’历史地联系起来,并打通二者,结合时代精神,进行了转化和创新,提出了‘大道和生学’这一理论框架,对传统‘和’文化做了一种新的哲学概括和发展。史伯的‘和实生物’即‘和生’概念,视‘和’为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和生命之源,揭示了‘和’的本质。”(此段论述中诸多提法,很值得商榷,这里篇幅所限,恕不一一论析)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侵犯您的隐私(版权) 请联系站长:QQ 307017789
道家文化(香港)研究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2019 邮箱:307017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