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道家文化(香港)研究会!!

道家文化

你的位置: > 道家哲学 >

“和”的本质是“成”—倡扬“大道和成学”(2)

史伯不是不要“同”,而是要用众多的“不同”,“务和同”,来求得最后的大同,这是史伯“不同”与“同”的辩证法。然而,“简论”却批评史伯“忽略了‘同’与‘和’‘异’的联系。他并不知道‘和’‘异’之中还有‘同’,‘同’之中还有‘和’‘异’的辩证关系。”

非常值得关注的一句是“先王聘后于异姓”,史伯这里是讲生殖、生育的。现代生物学中所讲的“杂交优势”,史伯早就提出来了。民间有“同姓不结亲”的古谚。后面的“物一不讲”,“讲”与“構”通,即说的是交媾、交合。一个人,一个动物或植物单个怎样交媾、交合呢?史伯说“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史伯这样的古代哲人,深知“杂”也好“和”也好,它们自身不能“生”“百物”。(请注意:史伯这里为什么用“百物”而不用“万物”?)“成百物”用“成”字,而“和实生物”用“生”字,因为“和”后有“实”。只有实体的人、实体的物才能生人生物。金木水火土,体现着构成物质的元素。

看看,史伯用字之精准,实在惊人!请大家仔细逐读、体味史伯的那段话,能归结出、提炼出“和生学”的理论框架吗?

我再强调一遍,“和实”才能生,单“和”不能生“物”。“和”是生化万物之动力。动力,作为万物生成必须具备的能动条件,只是催生、推动、促成万物生成,有利于万物生成,是万物生成的必备条件,它却不能直接生出万物来。

“和实生物”,是物理学、生物学、生命学的范畴,谈论的是“物之理”。“实”和“物”,皆是实体性的存在。“务和同”与务“专同”,主要讲的是“事理”,属于言、行的范畴,不具备实体性。我们在解读、分析史伯这段话时,必须将“物理”、“事理”两个方面清楚地分开,不能混为一谈。既要看到二者的联系,又要分清二者的不同。

“周幽王当政,王朝衰败,有识之士无不考虑退路,郑伯即是其一。郑伯名友,周宣王庶弟(即周幽王之叔),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爵位伯,称郑伯友;谥号桓,为后来的郑国开国之君,称郑桓公。周幽王命郑伯友为王朝司徒,主管教化。郑伯友考虑自己家庭和郑地子民的安全,想作大规模的搬迁,而找史伯商量,讨教办法。史伯长篇大论,详细分析了天下形势,为郑伯友指明了落脚之地。”⑤

史伯“和实生物”的这段议论,就出自史伯对郑桓公所说的“长篇大论”之中。史伯的话,实则是论时势、论政治的,是社会学的范畴。中国“和”文化的起源及后来的发展演变,主要在于社会的需要和应用,主要关乎的是“事理”。而“和实生物”,从根本上说论述的是“物理”,具有哲学、社会学的意义,与“和”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终归是自然科学命题。因此,在理论上,以及在应用上,就必须将二者分开。这个前提搞清楚之后,后文我们先从“和”的本义谈起,再分析《尚书》《老子》《易经》《中庸》等经典之作中“和”字的内涵,来探讨“和”的本质究竟是“生”,还是“成”的问题。

(一)“和”字的本义

学术界一般认为,“龢”是“和”的古字。“龢”在甲骨文中(见插图1),是三个人手拉手围成一圈跳舞的象形字,人头上面是一个两边张开很大的钝角“A”字,表示“天”。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曰:“龢,调也。从龠,禾声,读与和同。”又解“龠”(yùe)曰:“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

站长推荐

百度搜索
  •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侵犯您的隐私(版权) 请联系站长:QQ 307017789

    道家文化(香港)研究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2019 邮箱:307017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