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道家文化(香港)研究会!!

道家文化

你的位置: > 学道入门 >

孔子问礼于老子及其思想的会通互鉴(9)

4.老子与孔子对人民的态度趋同互补。均提出以“无为”化民,要“爱人”。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反对刑罚杀戳;强调民心向背的作用,提倡君民一体;强调富民、乐民,反对无度苛求。

5.老子与孔子对战争的看法趋同互补。都反对无谓征战,推行霸道。认为要以“礼让”之举,处理邦交关系,抓住教民化俗,耕种稼穑的立国之本,达到国富民强,自然消除战祸的目的。

6.老子与孔子阐述事理的风格趋同互补。多用排比、顶针,间或穿插比喻,增添了说理的气势和说服力、感染力。尽管楚简《老子》中也有一些讨论形上学的段落,但其大部分内容,都是在阐述伦理价值,这正与《大学》、《中庸》、《论语》相似。此外,楚简《老子》的风格相当古雅、朴实,又与《大学》、《中庸》、《论语》相合。

众所周知,孔、老对立,儒、道异途是流传两千余年之久的学案,上述对照所提供的事实和得出的结论雄辩地证明,与其说孔子与老子两者的思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勿宁说他们之间的趋同互补以至统一更是主要的和第一位的。那么,“孔、老对立”的千年学案是如何形成的?历代统治者为什么争相贬老尊孔呢?

如前所述,孔子曾多次向老子求教,在二十五岁第二次问礼于老子并由衷地赞叹老子“犹龙”之后,到他六十多岁最后一次拜会老子,在听了老子的讲述后终于认识到“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终其一生,所表达的都是对老子的崇拜信仰之情。由这种感情出发,在求得天下正道的信念驱动下,孔子潜心研究老子学说,并将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具体化。值得肯定的是,孔子对老子修身之道、治国之道的研究和发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通过孔子本人及其弟子的传播,成了时人和后代的封建士大夫、君主们的行为规范。但值得提出的是,孔子始终未解读和生发老子所悉心阐述的自然之道、圣人之道,以及宇宙的起源观和朴素唯物的辩证观。为什么呢?因为老子的圣人之道境界太难达到了。事实是,尽管孔子对老子学说的研究和发挥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原则、方法、要求已经降低了层次,治国者和世人仍然感到很难做到。他们把孔子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悌”等奉为终生追求的目标尚不可得,更不用说实践老子的自然之道、圣人之道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的伟大,在于他着眼于宏观,神游宇宙,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提出了圣人之道、修身之道和治国之道;孔子的伟大,在于他着眼于微观,不惧世事纷争,不懈追求人间正道,具体化了老子的修身之道和治国之道。孔子没有能力研究、解读老子的自然之道、圣人之道吗?非也!他是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治国的实际出发,深感老子的自然之道、圣人之道太过崇高了。他自己尚且达不到老子所谓的自然之道、圣人之道,达不到老子深邃细密的认识层次,又怎样叫弟子和治国者达到呢?这正是孔子的可贵之处,他实实在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是孔子尊敬老子、崇拜老子、悉心学老研老传老的根本原因所在。从千年历史长廊里折射出的是老子学说的宏大厚重和后学孔子孜孜以求的崇高人格力量,这不能不令人由衷钦佩。

历代统治者如何对待老子、孔子学说呢?老子提出的理想的自然之道、圣人之道太过崇高了,他们只有退而求其次,接受孔子的修身、治国观。这既是历代治国者的可悲之处,也是孔子的高明之处。他以合乎社会、人心实际的方式研读阐扬老子的修身之道、治国之道,使治国者接受,使孔门学说得以光大,儒教后学先后承传,竟至成为国教而传播于宇内外,而老子关于自然之道、圣人之道高层次的要求,则被束之高阁。另外,后世对先秦诸子百家分类过程中出现了混淆和错误,也导致贬老尊孔。从史料看,第一个对诸子百家进行分类的学者是司马谈,他作《论六家之要旨》,将诸子分为六派。从其描述看,道家仅指源于老子的一派。第二个对诸子百家进行分类的是刘歆,也就是从他开始,把源于老子的道家和由早期隐者(即《论语》中的隐者)发端的所谓“道家”合而为一,进而使原本追求自然之道、圣人之道并平治天下、入世色彩甚浓的纯净的老子学说,变成了单纯强调修身养性,出世意味浓重,甚至消极颓废错杂的学说。导致刘歆以降的后学以讹传讹,强加于老子诸多消极避世情绪和神秘色彩,以及“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等与儒家学说相抵牾的文字,人为地制造了儒道歧途,孔老对立,掩盖了《老子》的真正主题和老子本人的真实面目。历代统治者贬老尊孔也由此而起,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思想史、哲学史、文化史的一大憾事!

从楚简《老子》看,老子的自然之道、圣人之道并不神秘,无非要求人们一要明晓宇宙的起源,把握人间正道得以生发的大背景。二要以朴素唯物的辩证观观察、认识宇宙万物。在这个基础上再行修身和治国。这实际上是老子教给天下苍生认识宇宙、认识宇宙万事万物的方法,先确立宇宙观,再确立立身观,尔后才水到渠成地有治国观,内在逻辑联系非常紧密。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老子学生的孔子尚未完全悟透老子学说的要旨,他及弟子所阐发的仍是老子学说的末,而没有把握到本。大概孔子自己也清楚这一点,故而特别尊崇老子,并由衷地发出老子“犹龙”和“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的赞叹,这一声赞叹后面包含的要表达而未表达或不好明确表达的意蕴太耐人寻味了!

站长推荐

百度搜索
  •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侵犯您的隐私(版权) 请联系站长:QQ 307017789

    道家文化(香港)研究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2019 邮箱:307017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