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道家文化(香港)研究会!! |
你的位置: > 道家哲学 >
从社会学、人际学的角度看,常善救人的人,必然得到人们和社会的普遍爱戴与尊重,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构建一个和谐的周边环境,不图回报而必有回报,不露声息而必会传扬千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是“不善人,善人之资”。
从佛家、道家修炼的角度讲,将救人救物、绝私忘我、积功累行,看作是成佛、成仙的资粮。同时明确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报应因果律。
正因为这样,老子说“不贵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要妙”之侧重点在于“爱其资”。这一点,一般所谓聪明的人往往看不透。古往今来,有多少有权、有势、有钱的人能做到“常善救人”而且“爱其资”呵!往往多是在“大迷”之中度过自己纸醉金迷的富豪生活!
当然,“善人,不善人之师”这一面也不能忽视。如果不善之人能经常向“善人”学习,以其为师,善人与不善人的双向努力,和谐社会的形成不是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吗?
与人为善,这是一个人、一个社会对人应该持有的最基本的思想和态度。我们国家现在将“和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一条,是对老子思想和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二、人民是国家、社会的主人
《老子》书中“人”字出现53次,这一般指的是宽泛的人。“民”字出现34次,大都指的平民百姓,即人民,与君、官对称。老子将人民看作是国家、社会的主人,人民的感受、赞誉还是批评,是衡量君王和国家好坏的最高标尺。
其一,君主的好坏要平民百姓来评说
第十七章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
“太上”是指最好的君主。“下知有之”,“下”为主语,即言“百姓知有之”。在老子的理想中,最好的君主应该行无为之治,施淳朴之政,任百姓自由自在地自然行事,耕者有其田,能者有其事,上与下没有多少交涉与冲突,因此,下仅知之有“上”而已。
“其次”,指次一等君主,就是老子所说的“大道废,有仁义”的仁义之君、贤明之君,在商如汤,在周如文王、武王。在老子眼里,这都不是最理想的好君主。
君主严于刑罚,故而老百姓“畏之”,这是第三等。“其下侮之”,就是说最下等的君主,既不仁义贤明,又法制毁坏,已属乱世,因此老百姓轻漫之,辱骂之。如殷之纣王,周之幽王。
很明显,老子将君王分作四等:最好,次等,再次,最下。老子是按照平民百姓的反响、评判来划定的。这由《老子》文本“信不足,有不信”可以看出。意思是说:你在上者诚信、信誉不足(或作“不足信”),在下的平民百姓必然会有不信服、不信任的言行。平民百姓不信任,责任不在平民,而在于君主、侯王的“信不足”。这里老子是站在平民百姓一方说话的,是以维护平民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评判标准的。第十九章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老子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以对平民百姓有利还是没利为原则。这里老子显然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替人民说话。
其二,主张“以贱为本”,即是以民为本
第三十九章说:“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故数誉无誉。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侵犯您的隐私(版权) 请联系站长:QQ 307017789
道家文化(香港)研究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2019 邮箱:307017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