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道家文化(香港)研究会!! |
你的位置: > 道家哲学 >
古希腊时期的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英国学者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指出,“古希腊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在于它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老子的思想与普罗泰戈拉的思想何其相似!《老子》第四章论“道”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他认为“道”在“帝”之先,“道”是老祖宗,故而整部《老子》论道、论德、论人而不论“帝”。
(二)极度爱惜人的生命,维护人的尊严
第三十一章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杀人之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则以丧礼处之。”
老子的用意十分明确也非常深邃,他将参与战争的人用“乐杀人”和不乐杀人区别了开来。同样在战场上杀人,乐与不乐是有颇大差别的。老子所指斥的是对胜利的“美之者”和“乐杀人者”。因此,老子在这一段最后说“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尽管事实上可能“乐杀人者”战后得到了提拔和重用,或者打了胜仗,但老子还是坚持他的看法——“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人的生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老子极度爱惜人的生命,维护人的尊严。他极力反对“乐杀人”的人。同时对被杀的人,寄以非同寻常的哀悼!
杀人,交战双方都有,因“众多”,双方都要以悲哀的心情“泣之”,表示哀悼。这是老子对人的尊严和生命价值的看重,对人的死亡的悲悯,实在是可亲可敬可赞!
最后一句是对战胜国说的,接应前面“胜而不美”、“美之者是乐杀人”的意蕴,胜了也不要或不能狂欢式地庆祝胜利,而要“以丧礼处之”。这真是独特的警世思维!又是何等高的精神境界!表现了一种极其崇高却在现实社会难以实行的人道精神和人道关怀!正如朱谦之所言:“此章……‘夫兵者不祥之器’,‘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等语,皆千古精言,非老子不敢道、不能道。”(《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老子校释》第129页 中华书局 1984年)
我国古代,罪犯行刑,允许亲属见最后一面,并送饭食酒菜,让罪犯饱餐一顿。这是对人的生命的珍爱和尊重。这不能说与老子的思想影响没有关系。
(三)主张救一切人而无弃人
第二十七章说:“圣人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这和佛家所说的“众生平等”极其相似。在老子和释迦牟尼眼里,不论是好人坏人、善人恶人,都要一样对待,全不舍弃。故而佛家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说。佛家所说“众生”,包括一切生命体,老子说“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连无生命之“物”也包括在内了。这是更宽泛的“救助观”。老子和释迦牟尼在同一个时代、两个相邻的国家以相近的思想学说应世,真是让人思考难尽、意味深长啊!
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孔子将“圣人”看作是难得一见、至高无上的人。老子、释迦牟尼非圣人乎?
善于救人救物而不光显自己,都是因顺常道、大道行事,这就叫做“袭明”。
圣人救人救物,无所弃,是从愿望、目标说的,是保持明境、因顺常道,并不是全都能救得了,世上的坏人、恶人不是个个都能救,收监、杀头的总是有。但这并不影响圣人的清明及明境的传承、接续、沿袭。善于救人者是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的人,是善人的资粮。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侵犯您的隐私(版权) 请联系站长:QQ 307017789
道家文化(香港)研究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2019 邮箱:307017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