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道家文化(香港)研究会!! |
你的位置: > 风水堪舆 >
北魏宣武帝在阳华林园中有大海的地方作蓬莱山,上面建仙人馆。隋炀帝杨广在洛阳建西苑,据《隋书》记载“西苑周两百一里,其内为海周十余里,为蓬莱、方丈、赢州诸山,高百余尺。台观殿阁,罗络山上”。北宋徽宗赵估在沛京城郊营造寿山艮岳,立蓬壶于曲江池中。南宋高宗在临安德寿宫中凿池注水,叠石为山,坐对而生三仙山之想。金人在北京,西苑太液池的蓬莱山上建广寒宫。元时期大内御苑太液池中三岛布列,由北至南分别为万岁山、圆抵和屏山附图。明迁都至北京后,将元代的太液池向南扩展,形成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并以此做为主要御苑,称为“西苑”。西苑改万岁山为琼华岛改圆抵为半岛,并与屏山相连,用砖砌成城墙,建成一座团城,与紫禁城隔墙相望在西苑的南部开凿南海,将水面扩大,并在南海中堆筑了一个大岛“南台”,从而构成了琼华岛、团城和南台一个新的“一池三山”北海全园布局,包括团城和中南海在内,是按神话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而设计的,为辽、金、元、明、清五代帝王的宫苑。在元朝是以琼华岛为蓬莱,团城为瀛洲,犀山台为方丈。即构成了太液池、蓬莱、瀛洲、方丈,“一池三仙山”的典型神仙宫苑。颐和园的建筑中也采取了“一池三山”的造山理水传统,湖中凤凰墩、治镜阁、藻鉴堂等岛屿,分别象征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海上三仙山。
中国古代民间园林中也多有在园中凿池、并在池中布置三岛以象征仙山的事例如苏州拙政园,拙政园原是一片积水弥漫的洼地,三岛的布局,拙政园五分之三的水面中三岛布列,起到了分割水面,丰富景观的作用,形成了山因水活,水随山转之意境,颇有清幽、明静的自然山林风味附图。苏州留园,留园鸳鸯厅北院,矗立着著名的留园三峰一一冠云峰、瑞云峰、岫(xiù)云峰。冠云峰雄峙居中,瑞云峰、岫云峰屏立左右。其北侧最高处建有冠云楼,中有匾额题“仙苑停云”,望去如蓬莱仙苑,可谓人间仙境。可见,留园三峰仍然取三仙山之布局。常州近园、杭州西湖等不再赘述。至明清时期,由于对民间建筑等级限制甚严,私园中堆筑一池三岛被视为摹拟帝王的僭越逾制行为,因此这种布局在民间园林中逐渐消失。乾隆时期,权臣和珅曾在其漱春园中仿圆明园蓬岛瑶台布置池中岛屿(即燕京大学未名湖东岸荒岛),后成为其罪状之一。
东南天子气造就了历史上灾难不断的南京城,而海外三仙山寻求长生不老药,则开创了“一池三山”的园林形式,把大自然引到庭园之中,在庭园中罗列山峦、峰石,挖掘池沼,开创了以山水为主体的自然山水园林的新形式。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最早开创应用“一池三山”叠山理水模式的园林是兰池宫,“一池三山”成为中国传统园林直至现代园林中表现最多的表现形式而且成为定制。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侵犯您的隐私(版权) 请联系站长:QQ 307017789
道家文化(香港)研究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2019 邮箱:307017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