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道家文化(香港)研究会!! |
你的位置: > 道家哲学 >
《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大宗师》: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可见,修道之要不外乎精、气、神,往圣绝学不超乎性与命,千圣心灯总在于此。现抄录唐末吕洞宾《百字碑》和张三丰的注释如下,以便读者自己参究:
《百字碑》:吕洞宾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张三丰注曰:
凡修行者先须养炁;养炁之法,在乎忘言守一。忘言则炁不散;守一则神不出。
若能养炁忘言守,降伏身心,神归炁穴,意注规中,混融一炁。如鸡抱卵,如龙养珠,念兹在兹,须臾不离。
此道乃真常之道,以应事易淤昏迷,故接物不可迷于尘事。若不应接,则空寂虚无。须要来则应之,事去不留,光明正大,乃是不迷,真性清静,元神凝结。
追求逍遥境界的庄子提倡真性情,反对伪诈做作,认为万物应“不失其性命之情”,他在《骈拇》一文中说:“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彼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庄子亦认为,“有待”是造成人生不能自由的根本原因,摆脱有待,达到无待,才能实现自由,获得逍遥游,《逍遥游》中就说:“夫列子御风而行,……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综观《庄子》全书,从首篇《逍遥游》中提出“无待”,到《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无分别”,到《养生主》提出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物累,不求巧智的养生宗旨,再到《大宗师》中提出以“道”为宗,无不透露出庄子对“道”的切实体悟和依道而行的真性真情。
来源:道教之音 作者:陈富国 时间:2018-05-15 繁體中文版
修道乃性命之学,性命之学不外乎神气二字,庄子是如何论述养气和养神的呢?
先看关于养气的相关记载: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侵犯您的隐私(版权) 请联系站长:QQ 307017789
道家文化(香港)研究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2019 邮箱:307017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