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佛法三宝兴隆之地,当推凉、燕、其实据在幽燕者冯氏(
史称北燕)……”’
。可见北燕统治不仅自己信奉三宝,而且还大力提倡扶持佛教。而从北塔下面的8
米多高的夯土台基和东晋风格的龙风形柱础石等遗迹,可以看出它就是前燕慕容铣建造的和龙宫殿基址。和龙宫成了北塔的第一世身。朝阳北塔朝阳北塔的第二身世朝阳北塔的第二世身应该是北魏时期的“
思燕佛图”
。北魏孝文帝太和年前(485—490)
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在三燕龙城和龙宫殿旧址上建造了七层木塔,“
思燕佛图”
。据《魏书·
皇后列传》,文成皇后冯氏乃北燕王冯弘子朗之女,临朝听政之时,于孝文帝太和年间(480)
为了祭奠先祖弘扬佛法“
立思燕佛图于龙城,刊石立碑”
。这也是北魏王朝在东北地区建造的唯一一座皇家佛寺,后毁于火灾。朝阳北塔朝阳北塔的第三身世隋文帝仁寿二年(602)
营州官民僧俗得到隋文帝颁赐的一颗佛舍利,因而奉诏在烧毁的思燕佛图基础上,重新建塔安葬,此塔为方形空筒式十五级叠涩密檐式砖筑佛塔。隋文帝从小在寺院长大,印度高僧曾送他一包佛身舍利,称帝后,他将舍利分赐天下113
个州,并令全国选53
州建灵塔供奉舍利。当时朝阳为营州,也有机会获得舍利,有北塔地宫中辽代再葬时的题记碑文为证,为:“
霸州邑众诸官,同共齐心结缘,弟三度重修。所有宝安法师奉随文帝敕葬舍利,未获,请后知委。”
而且在《续高僧传》卷二十六载:“
仁寿二年,奉敕置塔于营州梵幢寺,即黄龙城也。旧有十七级浮图,拥在其内,安置舍利,当夜半上并放白光。状如云雾,初惟一丈。渐大满院。明彻朗然,良久及灭,前后三度相类并同。”
那么隋代梵幢寺塔也就是朝阳北塔的第三世身了。朝阳北塔朝阳北塔的第四身世。朝阳北塔的第四世身应该是唐天宝年间的开元寺塔。唐天宝年间(742—756)
营州柳城人又奉诏对隋代重建之舍利塔进行修缮。当时李隆基下旨令营州刺史安禄山重修此塔,并更名为开元寺塔。这可从塔基细绳纹砖由里到外的第二层砖得到证实。朝阳唐代称为营州,此层砖的规格大于第一层隋代而小于第三层,此时营州城里的隋塔经过二百多年的自然和人为的损坏,部分砖已脱落,因此进行了第二次修复。到了辽初,辽太祖神州元年(916)
,首任霸州彰武军节度使,韩知古奉太祖耶律阿保机之诏命,修葺柳城,建置霸州,并同时整修了开元寺塔,改名为延昌寺塔。并于辽重熙十三年四月八日最后竣工。也就是我们如今所看到的朝阳北塔了。在这五个时期,北塔所在地都曾被皇家视为圣地,而今天的朝阳北塔也因它是以三燕宫殿夯土台基为地基,北魏的“
思燕佛图”
为台基,隋唐砖塔为内核,辽代佛塔为外表的“
塔中塔”“
塔包塔”
的构筑形式,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五世同体的古塔。”刘桂明在讲述时不是的向下看看,魏晨看到下方是手机,不好意思点破。魏晨:“兄弟真是博学多才呀,佩服佩服!喝口水吧!”其实不点破是一种美德。本来就是消遣和交流,没有必要那样认真的。
刘桂明:“家乡还有红山文化让人着迷!”
君君好奇的问:“什么是红山文化?老公快说说,我想听,是不是更有趣?”
魏晨:“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西部,起始于五、六千年前的农业文明,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赤峰东郊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1956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
刘桂明:“传说赤峰的红山,原名叫“九女山”。远古时,有九个仙女犯了天规,西王母大怒,九仙女惊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胭脂洒在了英金河畔,因而出现了九个红色的山峰。
它位于